大師失格:如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劃出界線?

大師失格:如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劃出界線?

Drawing the line: what to do with the work of immoral artists from museums to the movies
作者
埃里希.哈塔拉.馬特斯
出版社
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
2025年01月02日
出版地
台灣
語言
中文繁體
版本
初版
裝訂
平裝
分級
普通級
ISBN
9786267376829
永久連結
ISBN.tw/9786267376829
 書店
上架
NT$450

簡介

伍迪.艾倫、J.K.羅琳、黃子佼、親中藝人……
文學、音樂、電影、藝術、脫口秀中的熟悉面孔,
做出糟糕的事時,他的作品該怎麼辦?
我們對創作者的情感與對作品的評價能分開嗎?欣賞敗德創作者的作品,錯了嗎?
近年來,國內外爆發許多知名創作者的道德爭議,他們可能是知名且受歡迎的導演、作家、演員、畫家、脫口秀主持人、歌手。隨著過往敗德的行徑被揭露,他們作品的價值也不可避免被重估。面對這些「翻車」的大師,有人主張取消他們的作品,將他們從公眾視野移除,否則便是與創作者的惡行同謀;有人呼籲「藝術歸藝術,道德歸道德」,認為創作者的生活應該與作品分開,才能公允衡量作品價值;有人則深感背叛與受傷,無法再支持心愛作品。為什麼會有這些分歧?我們對創作者的情感與對作品的評價能分開嗎?面對道德爭議,如何找到心中那把尺?
本書作者馬特斯是美國衛斯理學院的哲學教授。二○二一年,好萊塢知名導演伍迪.艾倫身陷性侵醜聞,馬特斯本身作為伍迪.艾倫影迷,發覺自己無法再以相同眼光觀賞這位名導的電影。從這起看似單一的爭議事件出發,他發覺長久以來,如何在美學與倫理間做出取捨,都是藝文領域爭論不休的課題。馬特斯運用熟悉的工具──哲學,引領我們思索藝術倫理的艱難課題。他以睿智且不失幽默筆觸,探討創作者與作品、觀眾的關係;更結合當代網路炎上、 #Metoo運動與取消文化等議題,梳理個人與公眾的道德責任。本書為我們如何選擇自身價值,進而改變身處的消費社會與藝術文化場域,提供長遠深刻的啟發。本書特色1.扣緊時事,探討藝文領域道德瑕疵的艱難議題
社群時代,隨著媒體資訊發達、公私領域邊界消融,我們越來越常看到創作者藝術家的「炎上」「翻車」事件。從 #metoo權勢性侵、仇恨歧視言論,到爭議的政治立場,知名公眾人物的道德爭議往往引發群眾議論。然而,無論是網路極化的言論,或不同陣營快速選擇的立場,我們都容易忽略不同案例、身份、經驗的複雜性,討論因此容易失焦。本書提供一套完整的思考指南,讓讀者梳理自身最在乎的價值,釐清私人與公共機構的道德責任,也思索可以如何做來改善現實社會。本書是我們好好對話、思考美與惡孰輕孰重的起點。2. 平易近人,卻深刻觸動人心
本書以淺白幽默的文字探討「不道德創作者怎麼辦?」的艱難問題,極富洞察力描繪人性的複雜。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知道喜歡歌手做出讓你心碎的事,聽到耳機播放到那名歌手的歌時,會糾結要不要跳過,或五味雜陳聽完音樂?本書細膩梳理這些矛盾的心境從何而來,探討我們該如何處理種種心碎、幻滅、被背叛的感受。你會在閱讀過程不知不覺喚起某段「大師翻車」的記憶,也可能在讀完本書後,跟那段記憶和解。專文導讀廖顯禕|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眾聲喧嘩.齊聲推薦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朱宥勳|作家
朱嘉漢∣作家
李屏瑤∣作家
汪正翔|自由攝影師
耿一偉|策展人、劇場工作者、作家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馬欣|作家
無影無蹤|影評人
簡莉穎|影視、劇場工作者
各界好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如何抉擇?這是創作者與讀者千古的難題。它太容易引起情緒的衝動,讓我們只想求得一個痛快的解答;但偏偏又牽涉複雜的諸種層次,需要我們冷靜下來,想清楚自己支持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本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引領我們走過這條需要冷靜、克制、條分縷析的思辨之路,讓我們理解「道德」如何涉入整個創作生產的機制。因此,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只會對「政治正確」有更深層次思考,更能全盤理解「創作」是怎麼一回事。 」──朱宥勳|作家「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蘇珊‧桑塔格所說的:「對藝術作品所『說』的内容從道德上贊同或不贊同,正如被藝術作品所激起的性慾一樣,都是藝術之外的問題。」但是時至今日,情況變得更為複雜。因為許多作品事實上涉及了各種內容,包括作者的身份、民眾的參與、社會的效應等等。在此情況之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藝術/形式與道德/內容之間的關係。而《大師失格》對此現象提供了一個反身性的考察,作者並不給定一個關於藝術與道德的邊界——宣稱藝術就是藝術,或是藝術與道德、政治是同一件事,而是詢問這兩者如何在我們心中產生影響。對我而言,這種後設的思考正是當代藝術的核心精神。」──汪正翔|自由攝影師「藝術自由是民主社會的最後防線,用道德取消作品或其人的強硬態度,往往容易成極權政治與保守文化的同謀。但我們如何在面對自己真實道德情感的同時,又能避免成為網路霸凌的幫兇?本書透過詳細分析與大量舉證,協助讀者找出一條獨立判斷的道路。經由閱讀此書,你可以不必再浪費時間在虛擬社群,與那些立場先行的意見進行無謂的討論,從而在智慧上有所成長。」──耿一偉|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引人入勝、獨具風格且清晰易懂,讀來令人愉悅。馬特斯以明確而純熟的技巧闡述複雜觀點。書中充滿生動例子、幽默輕鬆話語、深具啟發的隱喻與個人反思,讓探討的問題充滿生命力……如果你是為了道德爭議創作者感到困惑的人,我鼓勵你們大快朵頤。」——哲學學術雜誌《分析》「透徹、細緻且深思熟慮。本書對一項極其重要的課題提供清晰生動的思索。它不打算給出定論,但讓我渴望了解更多。這本書也讓我想坐下來喝一杯酒,重新觀看伍迪.艾倫的《愛與死》。」——克里斯蒂娜·帕特森,《星期日泰晤士報》「本書為當前的『取消文化』爭議提供指引。我們該如何評價像高更、J.K. 羅琳、伍迪.艾倫等有道德缺陷的人的藝術作品?對此,馬特斯提出微妙的建議,他認為不該把創作者與其作品區分開來,主張應分開私人與公眾的衡量尺度,同時也鼓勵讀者接受自己可能對特別珍視的作品感覺到矛盾的情感。本書引人入勝且富有對話性,提供美學與倫理學研究的最新見解。」——辛西亞‧弗里蘭,休士頓大學哲學榮譽教授「本書引領我們踏上一段充滿趣味的旅程,馬特斯探討美學與道德交匯處衍生的迷人棘手問題,包含:我們可以在聽到冒犯人的笑話時發笑嗎?欣賞不道德創作者的作品錯了嗎?本書呈現出這些問題易被混淆的地方,幫助我們做出決定,也展現出面對急迫的文化議題時,清晰詳細的哲學思辨的重要性。本書不採用無謂術語,而以充滿啟發性的例子敘述。無論在倫理學或美學領域,馬特斯的專業知識都熠熠生輝。」——尼克.里格爾,聖地牙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